氰化镀银故障分析:低电流密度区镀层发雾
(1)可能原因:银含量太低
原因分析: 在氰化镀银工艺中,常用的银盐有氰化银、银氰化钾、氯化银、硝酸银,镀液中的银是以银氰络离子形式存在的,含银量的高低,对镀液的导电性、分散能力和沉积速度都有一定的影响,一般配方中,金属银的含量在20~45g/L之间。银含量太高,使镀层结晶粗糙、色泽发黄,滚镀时还会产生橘皮状镀层;银含量太低,会降低电流密度上限,沉积速度减慢,生产效率下降。
处理方法:分析调整镀液成分,控制银与游离氰化钾的比值。
(2)可能原因:游离氰化钾含量低
原因分析:氰化钾是氰化镀银的主络合剂,镀液中维持一定量的游离氰化钾可使镀液稳定,提高阴极极化,使镀层结晶细致、均匀;活化阳极,促进阳极溶解;提高镀液的导电性能,在光亮镀银液中,高浓度的游离氰化钾还能保证光亮剂充分发挥作用。
氰化钾在氰化物镀银中起络合剂作用,它与氯化银生成银氰络合物
AgCl+2KCN═K[Ag(CN)2]+KCl
按上述络合反应方程式计算,1g氯化银需0.9g氰化钾配1L镀液,40g AgCl需36g KCN与之络合,为了保证[Ag(CN)2]一络离子有足够的稳定性,尽可能提高阴极极化作用,以获得良好的银层,确保阳极正常溶解,除理论络合量外,需要与络合量相同数量的游离氰化钾存在于镀液中,一般氰化钾的总量可用下式计算
氰化钾含量=氯化银含量×0.9×2=氯化银含量×1.8
若游离氰化钾含量过高,阳极可能出现颗粒状金属的溶解,镀液沉积速度减慢;而游离氰化钾过低时,阳极易钝化,而且表面会出现灰黑色膜,镀液导电性能降低,银镀层粗糙,呈灰白色,沉积速度慢,结合力不好。
处理方法:分析调整镀液成分,控制Ag与游离氰化钾相对含量。
(3)可能原因:镀液被污染
处理方法:A.用双氧水一活性炭处理[a.加入1~3mL/L 300,4的双氧水,充分搅拌;b.加热至50~60℃,保温1h;c.加3~5g/L活性炭(分三次加入,每次间隔10min),d.静置3h,过滤;e.分析调整镀液成分,补加光亮剂; f.电解2~4h,试镀。];
B.小电流电解处理(0.1~0.3A/dm2)
(4)可能原因:阴极电流密度低
处理方法:准确测量工件的受镀面积,合理设定电流值。
(5)可能原因:镀液温度过低
原因分析:当镀液温度低于20℃时,光亮镀银的光亮剂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。当温度低于5℃时,电流效率急剧下降,严重时镀层呈黄色并且有花斑及条纹。
处理方法:提高镀液温度至工艺标准。
- [应用工艺] 2015年04月13日 氰化镀锡青铜故障及其处
- [应用工艺] 2015年03月30日 氰化镀银故障分析:镀层
- [应用工艺] 2015年03月27日 氰化镀银故障分析:镀层